台灣綠建築政策簡介

 

林憲德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一、綠建築的時代已來臨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著名的「成長的極限」大作,對60年代迷信科技與經濟成長的人類文明提出嚴重警告,震撼了全球。在1980年代以後,生態環境的理念更進一步地擴大至地球環保的尺度。當時全球一片環境公害之聲,酸雨、空氣污染、農藥污染、熱帶雨林破壞、河川湖泊死亡等觸目驚心的環保新聞不絕於耳,建築界隨著國際社會動向掀起了一陣環保熱潮。過去人類毫無節制的消耗能源,使得地球二氧化碳濃度年年劇增,造成地球氣候高溫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1850年約只有265ppm,到了1995年便上升至359ppm,這使得地球平均氣溫在過去百年之間上升約0.30.6℃(圖1),使冰山冰河大量溶解,使海平面上升約20cm。依此趨勢,未來百年的平均氣溫可能再上昇23℃,海平面可能上升65cm;也有機關預測在2050年海平面即將上升150cm。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居住於海岸地區,因地球高溫化的海平面上升的結果將使孟加拉、埃及、荷蘭、印度及許多太平洋國家,甚至台灣沿海鄉鎮的居民均將面臨嚴重水患。


 

*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生態列車」議題二。

 

 

  
 

1985年第一次發現的南極臭氧層破洞不斷擴大, 20009NASA更觀測到史上最大南極臭氧層破洞,其範圍更廣達2800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的三倍大小。19301980年,人類所製造的化學合成物質已累計到三億公噸,現在每年還有一千種以上的新化學物質被送到市場上,更造成嚴重的環境變異。這環境變異在近五十年來更被證實可能是誘發環境荷爾蒙錯亂的主因,其影響使得男性精蟲的數量減半,使鳥類不會孵蛋,使鼠類變成容易虐待幼鼠。世界衛生組織

 

WHO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FAO甚至警告說,全世界重要度較高的藥用植物,到21世紀均將面臨全面消滅的危機;地球75﹪的原生種穀物在20世紀之內已經消失;未來三十年內地球上的生物將有四分之一滅絕;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將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

 

有鑑於此,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IUCN)首次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口號,呼籲全球重視地球環保危機。1987年世界環保與發展會議(WCED)以「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人類永續發展策略,獲得全球的共鳴。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議」,史無前例地聚集了170個國家的政府代表以及118位的國家元首,共同商討挽救地球環境危機的對策,掀起了地球環保的熱潮。會中更簽署了「氣候變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同時發表了「森林原則」、「里約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等重要宣示。1993年聯合國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ED),展開全面性的地球環保運動。繼此之後,「永續發展」的浪潮在建築都市政策方面,亦以排山倒海之勢蜂擁而至。19966月聯合國在伊斯坦堡召開的「人居環境會議」中,簽署了「人居環境議程(Habital Agenda)」,呼籲全世界針對當今的都市危機研商對策。我國也在同年七月的APEC永續發展會議中,承諾推動「人居環境會議」的決議目標。1996年我國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誓言善盡國際環保職責。一直到最近,1998年的「京都環境會議」,正式制定了各先進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目標,在2002年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第二次地球高峰會議」檢驗地球環保國際合作之成果。這些均在在顯示了地球環保的問題已成為超國境、超政體的國際要務,同時也顯示「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

然而,為了推行綠色建築政策,必先具備綠色建築之評估技術。1990年,英國建築研究所BRE 率先針對新建辦公大樓公布了建築環境負荷評估法BREEAM。此方法可說是歐美綠色建築評估的始祖,後來影響了加拿大的GBCC-2000BEPAC1995年美國的LEED綠色建築評估法。1998年在加拿大召開的「綠色建築的挑戰Green Building Challenge」,可說是集合全世界先進國家綠色建築評估的第一次世界會議,在此集中了13OECD國家共同溝通綠色建築評估技術。另一方面,日本以PALCEC節能指標為基礎,在1990年開始發展CO2建築生命週期評估法,在1997年正式發佈作為日本建築學會的綠色建築LCCO2評估法。台灣則以筆者所開發之ENVLOAD建築節能法令為基礎,在1999年正式以綠色建築七大指標作為綠色建築的評估工具,在2003年更修正為綠色建築九大指標評估法。2001年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以美國LEED系統為藍本提出「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

 

 

二、台灣急需綠色建築政策

 

 

    台灣是一個外銷導向的國家,必須善盡地球環保責任才能永續生存,假如不徹底執行永續營建政策,則簡直不必奢言永續發展。由於台灣所有的能源供應幾乎全部仰賴國外,能源對外依存度到2001年時已達98%以上,這對台灣工業及民生方面非常不利,如何降低對外能源依存度及積極開發新能源,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其中尤以節約能源政策,是最值得注重的一環。根據成功大學建研所的統計指出,台灣的建築產業耗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28.8﹪,可見建築產業對國家能源與環保政策是多麼重大,今後勢必成為我國環保政策的重心,更是台灣永續居住環境的命脈。

 

過去台灣為了經濟發展而嚴重忽略建築永續經營的課題,民眾缺乏綠色居住生活習慣。例如台灣擁有世界最高的住宅自有率,國宅面積遠大於日本及歐洲,然而居住品質卻十分低落(表1~2)。台灣人住家的衛浴設備數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住宅日常用水量為德國的1.67倍,但是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率在2002年只有8%,為新興工業國家之末。許多亞洲國家以為高住宅自有率是社會安定富裕的象徵,事實上高住宅自有率象徵租賃房屋與公有宿舍政策不佳,使年輕                                                                                                                                                                                        

 

人創業時之房貸負擔沈重,妨礙就業之機動性,是非常不永續的房屋政策。尤其東方社會喜歡囤積房地產,日本、台灣、香港與中國都市地區近年來漸漸造就大量空屋率,嚴重造成資源浪費。1998年在台灣的空屋甚至高達百萬戶、住宅空屋率到達17﹪,在日本的房地產甚至下跌五六成以上,更造成嚴重的泡沫經濟後遺症。此外,東亞工業化國家似乎把建築物當成拋棄式筷子一樣用完即丟,嚴重糟蹋地球資源。例如,住宅的平均壽命在英國為140年,在美國為103年,在德國則為80年,在台灣、香港或日本則不到40年,充分顯出高經濟變動的東亞工業化國家在建築產業上的不永續現狀。

 

另一方面,「綠建築」原本是起源於寒帶先進國的設計理念,其中有許多設計技術並不全部適用於熱帶、亞熱帶國家。例如住商耗能比例在中歐寒冷氣候國家約為50﹪、在美國約為37﹪,在日本約為26(1999)、在台灣只佔18(2000),其節約能源的重點顯然不一樣。寒帶國家以保溫、蓄熱為主的暖房節能對策根本無法適用於熱濕氣候。過去有些國內的建築思潮,常受到歐美、日本等北方國家的影響,常無視於自己南國的氣候風土,把一些密不通風的全玻璃大樓、無遮陽的玻璃大溫室、水平大天窗等寒帶建築造形抄襲至熱濕氣候來,造成能源浪費、室內環境惡化、機械設備量大增、供電危機、反光公害等嚴重的環保問題(圖2)。假如我們無法去蕪存菁,建立一套適用於台灣氣候的綠建築評估系統的話,則很難有效推動「綠建築」政策。因此為了真正落實「綠建築」政策,為了讓業者、消費者有共同評判的基準,我們需要一套完全本土化的「綠建築評估方法」。

 

 

「表1」各國自有住宅比例與平均住宅面積

 

國名

自有住宅率(﹪)

平均住宅面積(m2

比利時

651990*1

86.31991

法國

541990*1

93.9*1 1993

德國

381990*1

95.4*1西德(199370.8*1東德(1993

荷蘭

451990*1

108.5*1 1993

西班牙

781990*1

95.3*11991

英國

671990*1

87.7*1   1998

奧地利

501990*1

93.8*11993

美國

64.71995*2

153.6*21987

加拿大

64.31997*2

NA

日本

60.21995*2

89.95*21988

新加坡

79.01991*3

72.6*21985

台灣

79.51989*3

84.51997*2

100.8*21989

 

 

「表2」近年台灣推估空屋率與空屋戶數(營建署住宅資訊季報)

 

 

1992

1995

1998

台電不足底度推估空屋率

13.7﹪(71.6萬)

16.51﹪(100.5萬)

15.72﹪(103.9萬)

住宅存量與家戶差額推估空屋率

13.2﹪(70.2萬)

17.79﹪(108.3萬)

17.24﹪(113.9萬)

 

為了緩和上述居住環境惡化的問題,唯有順應國際永續發展的潮流,積極推動「綠建築政策」才是唯一出路。有鑑於此,我行政院乃在19967月的APEC永續發展會議中,對外承諾推動「人居環境會議」的決議目標,同年也在「營建白皮書」中宣示全面推動綠色

 

 

 

 

 

 

 

建築政策。接著,1995年內政部營建署在建築技術規則中正式納入建築節約能源設計之法令與技術規範;1999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正式制訂出「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作為綠建築之評審基準;同年推出「綠建築標章」並成立「綠建築委員會」以評定、獎勵綠建築設計;台灣的綠建築政策由此不斷向前邁進。

 

 

三、 台灣綠建築評估體系概述

 

「綠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有些歐美國家則稱之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在北美國家則稱之為「綠建築(Green Builing)」。由於「綠色」的用語在台灣已成為地球環保的代名詞,許多「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照明」已成為民眾朗朗上口的時髦用語,甚至「綠色矽島」亦成為台灣永續發展之指標,因我國乃順應時之所趨,以「綠建築」作為生態環保建築的用語,以利推廣(圖3)。

   然而,「綠色建築」的定義是什麼?其內容為何?卻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因為目前不論國內外,對於「綠色建築」的定義尚屬眾說紛云之階段。即使在先進國家中,各國所提出的綠色建築技術亦五花八門,也很難取得一致的定義。筆者在1999年之「綠建築解說

 

 

 

 

    

 

與評估手冊」中,為了綠色建築政策簡化、量化的目的,提出綠化、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等七大指標,曾經以「消耗最少地球資源,排放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作綠色建築草創時期之定義。後來,在綠色建築評估機制啟動三年之後,在近百件的綠色建築評審案件中,此七大指標體系被發現許多有待改進的缺失,同時各方學者專家亦提出增列新指標之要求。有鑑於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更委託筆者召集台灣綠色建築研究團隊,在2003年版「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中,在上述七大指標系統之外,加入「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組成如表1.5之九大評估指標系統,成為台灣目前綠色建築評估的主軸。

 

台灣為了綠色建築宣導的策略,這九大指標被歸納為生態Ecology(含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等三指標)、節能Energy

 

Saving(日常節能指標)、減廢Waste Reduction(含CO2及廢棄物減量二指標)、健康Health(含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等三指標)等四大範疇,以便易於記憶與理解,也因此將「綠色建築」定義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從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英文字首,此體系又可被稱為「EEWH系統」。所謂EEWH系統或九大指標之內容、命名、排序,乃是考量永續發展各環境議題的比重平衡,其指標次序依據環境尺度由大至小而排列,各指標間並無輕重緩急之關係。此定義不但言簡意賅,而且可望文生義,對綠色建築政策之推廣有莫大助益。

 

    「表 4 綠色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排序與與地球環境關係

 

大指標群

   

與地球環境關係

排序關係

氣候

土壤

生物

能源

資材

尺度     

空間

操作次序

生態

 

 1.生物多樣性指標

 

 

 2.綠化量指標

 

 

 3.基地保水指標

 

 

節能

 4.日常節能指標

 

 

 

 

減廢

 

 5. CO2減量指標

 

 

 

 6.廢棄物減量指標

 

 

 

 

健康

 

 7.室內環境指標

 

 

 

 8.水資源指標

 

 

 

 

 9.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四、台灣的綠色建築改造運動

 

 

 

台灣推行綠色建築政策不過數年,但卻有輝煌的成果。由於台灣的EEWH系統十分平易近人並且簡單實用,因此在台灣的綠色建築政策上發揮了極大的功能,更使綠色建築在台灣蔚成風潮。921震災以後,台灣政府更對災區復建工程要求採取綠色建築考量,民間與政府所舉辦的建築競圖莫不以綠色建築規劃作為基本訴求。甚至自2002年起,台灣行政院更將綠色建築政策提升為「挑戰2008年」之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同時以「綠色廳色改造計畫」編列大量預算進行舊有建築物之綠色建築改造運動。環視世界各國的綠色建築政策,很少能像台灣般頃盡政府民間之力量,以「綠建築標章制度」、「綠建築設計獎勵金制度」、「綠色建材標章」等具體政策來進行綠色建築改造運動。

 

過去台灣的建築市場對於任何建築教育與思潮均無動於衷,但是唯有這次的「綠色建築改造運動」能對台灣的建築風貌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實施建築節能設計管制六年以來,一些抄襲寒帶國家造型的全面玻璃大樓,已因節能指標的管制而明顯減少;過去許多住宅屋頂隔熱不良而悶熱不堪的情形,也因屋頂隔熱管制而獲得改善;過去許多住宅大樓因外牆過於單薄而龜裂漏水的情形,也因外牆隔熱U值的管制而明顯消失。又如在行政院推行「綠建築推動方案」三年以來,過去耗水型衛生用水器具幾乎已在市場上全面絕跡而成為省水器材的市場,過去受歡迎的美國耗水馬桶已被市場所拒絕。2002年台灣行政院開始強制公有建築物接受綠色建築標章制度之審查,在當年審查通過的一百件案例合計約14m2總樓地板面積,預計在興建完成後每年可以節省一億元台幣的用電支出,並減少一千萬元台幣的自來水費,其效益立竿見影。台灣建築設計界也因為綠色建築評估制度之推動而漸漸重視生態設計,使得柏油瀝青鋪面的設計漸漸減少,透水的植草磚、綠地漸漸增多,甚至因節能設計而漸漸形塑出亞熱帶氣候應有之建築風貌。如今建築主管機關已經開始全面檢討將綠色建築設計納入強制建築法規之中,甚至在營建界也因綠色建築之影響而激起生態工法之運動。系最重要的變革,也是使我國綠建築政策更臻國際先進水平的臨門一腳。